——贵州师大附中创新图变追求卓越
百年名校贵州师大附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办学传统,一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深厚的历史积淀
贵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是我省创办最早的近代学校之一,初创于1901年。最开始是由贵州著名教育家黄干夫、凌秋鹗等创办的达德“算学馆”,后发展为“达德书社”、“达德学堂”、“达德中学”。新中国成立以后,1950年9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达德中学与贵阳另外两所私立中学——正谊中学、南明中学合并,成立“贵州省立贵阳第二中学”(一般称为“老二中”)。1963年改办为贵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1985年贵阳师范学院改为贵州师范大学,学校亦相应更名为贵州师大附中。
学校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自建校以来,达德师生积极参与了辛亥革命、护国运动、五四运动等近代反帝反封建的重大革命运动和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1938年达德学校就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地下党支部。
在100余年的办学历史中,师大附中为民族、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其中包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原中共中央秘书长、八路军副总参谋长王若飞,著名书画家谢孝思,著名音乐家任虹,美籍著名流体办学家易家训等。还有些出色的学生目前正活跃于政界和教育界,有的任省政协副主席,有的任全国“211工程”大学党委书记。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已为国家培养了初、高中毕业生近3万人。
骄傲的名师风采
“名校知名,非有名园之谓也,乃有名师之谓也。”师大附中校长陈建华认为,教师是学校教育的第一要素,师大附中之所以称得上名校,成为贵州省的优质教育资源,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拥有一支最优秀的教师队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实施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只有在学生成才,教师成功,教学双赢的前提下,学校才能又好又快健康持续地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内涵发展的根本就在于教师队伍的发展。
做一个好教师,做一个能使学生幸福、兴奋、激动、阳光,而不是沮丧、混乱、无助、沉迷的好教师,是全体师大附中教师的共同理念,共同追求。因为他们坚信教师是坚强的,学生就不会软弱;教师是自信的,学生就不会迷茫;教师是宽容的,学生就不会狭隘;教师是丰富的,学生就不会贫乏;教师是积极的,学生就会面带微笑,春暖花开。
学校的办学目标是让学生低进中出、中进高出、高进特出。这需要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师大附中的教师注重内涵,提升素质,终身学习,勇担责任,成为一支思想觉悟高,专业技能强,工作作风硬,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有社会责任感、坚韧自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团队,同时也是一个幸福的、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师团队。
“德可以正身,才足以称职,言堪为心声,笔能够成文”;“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辨得明是非,分得清曲直”,这是师大附中对名师的注解,也是对教师自身的要求。师大附中党委书记王勤介绍,该校始终把建设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教师们则把修德、敬业、进取、爱生作为其坚守的职业精神。正是以此为依靠,师大附中才能一直以优良的教学质量回报社会。
目前,师大附中在职教职工中,有省管专家1人,省级教育名师1人,特级教师8人,省级骨干教师20人,高级教师94人,中级职称82人,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100%,具有硕士研究生学位、学历和同等学历的有81人。这是一支强大的教师团队,在他们的努力下,师大附中在教育教学上取得了优异成绩,并广受学生爱戴,家长欢迎,社会认可。有了他们,师大附中也必将走向更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