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据调查,目前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其中5.3%的中学生存在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另有调查也发现: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小学占10%,初中占15%,高中占20%。虽然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只在少数,但发展的趋势不容乐观。 目前,社会处于转型时期,个人、家庭、班级、学校之间竞争激烈,学习的压力很大,但不论家庭还是学校,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远没有像对成绩一样重视。许多父母、老师将期望一层一层压到孩子身上,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学生们面临的心理压力之巨可想而知。问题和困惑重重,一个还没解决,下一个又来了,在这样的情景当中,学生们的心理重负就在一点一滴地将他们的欢乐剥夺,而代之以痛苦和烦恼。在这一缓慢累积的过程中,学生们的心理离健康越来越远,最终导致心理问题。尤其当这些问题和困惑直接来源于学习时,学习将成为他们所讨厌的事情,恶性循环也就周而复始起来:重压之下学习成绩下降,成绩下降令学生感到不安,也令家长和老师不满,家长和老师的不满导致相应的措施,如补课、加大作业量等等,这些措施让孩子更没有机会解决心理问题,反而使他们的怨气更重,对学习更讨厌,学习成绩于是越来越差。 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也并不意味着他的心理就全是健康的。有这样一个学生,她的学习成绩总是班上的第一名。但她每次考试后都觉得自己这次一定考砸了,在跟同学对答案时也总觉得是别人的答案是对的,在考试成绩出来之前,总是处于焦虑之中。成绩公布出来了,她的分数最高,和她对过答案的同学就觉得她是在欺骗自己。慢慢地,同学都不再理她,觉得她很不诚实。最后,这位同学就只能独来独往,她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差。为了让自己心理平衡,她只有拼命读书,也确实为自己、为班级争得了不少荣誉。父母以她为骄傲,他们觉得有这么个孩子真是幸福,他们的同事都羡慕。老师也庆幸自己班上有这么个好学生,让其他同学向她学习。就是这么一个好学生,上了大学后,生活中却没有一个谈得来的朋友,她常常为此烦恼。中小学时的那些功课学起来觉得挺轻松,可是,大学里的学习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她学习上的优势一点一点消退,自己变得那么孤独和无助。她不知道该如何交朋友,不知道跟别人在一起说什么,不知道该如何向别人请教……从这一案例来看,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应该是全方位的。可是目前在中小学,学习成绩好可能将一个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掩盖起来,这也许不会影响基础教育目标的达成,但对一个人全面的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却是深远的,有时是无法弥补的。 与此话题有关的另一人群是教师。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168所城乡中小学2292名教师的检测结果是: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有多维度的心理取向、良好的自我形象、较强的心理调节和适应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加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这与教师原有的认知结构、业务能力、身心素质发生尖锐的矛盾,在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心理负重与压力,使得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较普通人群更突出。 教师的力量来源于知识,其中也包括心理学理论知识,如果教师不仅具有洞察学生心理的慧眼,也能运用心理学知识保持自身心理稳态,自然能够轻松自如地面对学生、面对工作、面对自己的生活。 虽然师范生在接受教育时都学过心理学方面的课程,但从目前看,师范教育所开设的课时不多的心理学课程,学生主要学习普通心理和教育心理方面的理论,着眼点是帮助师范生去教好书,而不在于学习如何应付急剧变化的社会和塑造健全的人格。 从这个角度看,基础教育改革需要师范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强有力的基石,现代师范教育应有足够的关于教师心理素质培养的课程,要有关于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实际运用的知识技能,而不仅仅是理论的空泛介绍。如此,未来的基础教育工作者才有可能将心理学的科学理念和操作真正运用到工作中,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最适合自身特点的教育,成为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合格人才。 |
上一篇:高中生克服失眠的心理调试方法
下一篇:德育处--心理咨询岗位职责
[2024-07-23]
[2024-07-23]
[2024-07-23]
[2024-06-03]
[2024-05-15]